中国印染网 - 印染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国际新闻 | 国内新闻 | 技术文献 | 科技信息 | 企业新闻 | 市场行情 | 行业动态 | 政策法规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国内新闻 > 聊城乡村风情:记忆中的张秋传统印染
P.biz | 商业搜索

聊城乡村风情:记忆中的张秋传统印染

信息来源:p-l.com.cn   时间: 2013-12-09  浏览次数:197

    近日,记者在阳谷县张秋镇收集了关于民间印染的资料,还有幸见到了老手艺人保存下来的印花版、靛料、老靛桶等印染工具。据了解,作为山东三大历史古镇的张秋,在明清时期,不仅是当地经济、文化中心,还是印染中心。在张秋辖区内,当年曾有大小染房二十多家,业务范围覆盖阳谷、东阿、梁山、台前的周边地区。
  为了掌握当年张秋染房的有关资料,笔者深入张秋民间,采访了10多位当年开过染房的老手艺人。82岁的常广礼老人介绍说,张秋的印染技术都是山西啁子传来的。山西啁子指的就是山西印染手艺人。在山西啁子来张秋之前,当地民间流行的只是简单的单色印染,没有印花技术。是山西印染手艺人带来了印花技术,并在张秋推广开来。最早来张秋开染房的是董家和常家。常家来张秋开染房到常广礼身上已经三代,后来,他们就定居在运河岸边的张秋镇孟楼村。张秋本地经营印染业的人们大部分都是董家和常家的徒弟。
  从事印染业50多年的陈广宪老人说,上世纪三十年代,他们所需的染料全部都是本地土靛。当年,在张秋四周的银山、七级、安镇、阿城等地都种植靛棵子。春天种,立秋收,每到收靛棵子的季节,开染房的都要赶上大车到田间地头去收购。种植户在收割靛棵子的时候,要起大早,顶着露水去收,这样沤制出的土靛成色才好。开染房人家收购的靛棵子先清除杂垢,再放进沤制池中,根据靛棵子多少,掺进适量的火碱、石灰、清水进行搅拌,最后闷池沤制。一般情况下,要沤制三四个月,才能沥出土靛。本地土靛虽然便宜,但不宜上色,调理不好还容易变质,所以日本靛传进来后,很少有人再沤制土靛了。
  笔者在张秋的王营、孟楼、河窝、杨岳等村调查时得知,张秋当年的印染行业中有毛蓝、老蓝、枣红、桃红、月白等色别,以印染被面、褥面、衣料、包袱为主,主要有凤凰戏、牡丹、鲤鱼跳龙门、鲤鱼戏莲花、猫蝶富贵、抱头菊、碎枣花等印花版。印花版是用袼褙纸雕刻,刻成后再刷上桐油即可使用了。张秋各染房最初的印花版多是从山西购来的。后来,本染房也开始自己学习刻板。已经70多岁的陈广宪老人是染房的大师傅,会10多个花版的雕刻技术。
  在沙窝村郭宗周老人家中,笔者说明来意后,刚一落座,老人就饶有兴趣地唱了一段关于开染房的歌谣:山西啁子真是能,他来山东织罗绫,先织罗,后织纱,末了织个大手帕……
  郭宗周老人今年已经78岁,开了一辈子染房。在老人儿时,只有女儿出嫁、儿子结婚,当地人才舍得染几件印花衣料,染几床印花被面,平常人都是穿土色一样的紫花棉原色衣。谁要是过年过节穿上一件印华衣服,就像现在人们穿一身名牌礼服一样,非常扎眼。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传统的印染业已不复存在,但它毕竟扮靓过鲁西人的生活,给人间留下过美好。这份美好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虚无的,可当地老人在提起这门手艺的时候,却能勾起岁月的纱帐,回味无穷。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印染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